
《东海女民兵》的绣法
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绣面是:
在我国东海前哨,一位英姿飒爽的女民兵,肩荷钢枪,威武屹立在突起的礁石上,守卫着祖国的海疆。一双警惕的眼睛,如同海水一样清沏、明亮,注视着前方。充分体现出“中华儿女多奇志,不爱红装爱武装”的时代风貌。远处,几艘军舰正在海面上巡逻,反映了军民联防,时刻准备着坚决、彻底、干净、全部地歼灭来犯之敌的战斗***。
这是苏绣工人绣制的现代题材作品之一。
针法
以施针、散套针为主,虚实针、接针、滚针等为辅。
色彩
根据人物面部、服饰、海水等固有色,以及受光线影响的变化,绣时用二十多种色线(近百个色级)。
绣法
女民兵的面部表情,坚定、沉着、机警、灵活,绣时先绣眼睛,鼻与面部同时绣,眉毛、嘴先用稀线条绣出轮廓,待面部绣好后再用细线绣。用线较细,一般用一丝绣底,半丝施色。
眼睛:是表达人物面部表情最集中的部位,也最难绣。由于部位小,所以线条宜细,用
施针绣。第一批线条组织要稀,以便逐步镶色。一般是先绣眼白,后绣眼黑,明暗块面交接处,应注意界限清晰处的针迹要齐;界限模糊处的针迹可略有参差。用色是先按眼球的固有色(黑、灰、白线各三、四套),然后加受光后的色线,最后用白线(部份要略加灰色)绣出眼黑上的受光点,使达到炯炯有神的效果。
面部:用施针直丝理绣,先用肉色线以稀线条铺一层,然后再用桔黄和红色中最淡的几种色线逐步镶色施满,面颊处用红色线施,近下巴处用黄色线施。
鼻:鼻与面部同时按直丝理绣,在鼻与面部交接处用灰线衬光,使鼻部有微微突起的立体感。
眉毛:先用黑色细线绣出眉毛的轮廓,待面部绣好后,再用黑线与灰线绣眉毛,线条要细(约半丝),排列宜稀,便于和色。
嘴:先用淡红色细线绣出嘴形轮廓(线条可略有参差),待面部绣好后,再用红色线加绣,并按受光部位逐步绣出明暗。
发:用接针与滚针绣,丝理按头发随风飘拂的方向,先用深浅不同的黑色与灰色线绣出光线的明暗层次。在光线最明的部份需用灰色、蓝色、绿色、黄色等细的色线加光,借色彩与光的作用表现头发松软的质感。发与额交接处,用色宜浅,线条要细,排列略稀,并要互有参差,留出发际。
衣服:上装系中式服装,外罩紫红色围身。绣时用散套针直丝理绣,色彩用天蓝、暗蓝、湖绿、宝蓝等,以天蓝色为基本色,在受光处用施针加湖绿色细线条,暗部加紫红色,利用色彩表现衣服的褶纹。
围身:用散套针直丝理绣,以紫红色为基本色,受光处用淡赭色加光,暗部用紫红与赭红色拼线衬色。
裤:用散套针绣,丝理按衣褶的纹路转折,以暗蓝色为主,受光处用施针加灰色,明暗交接处加灰绿色。
鞋:用散套针直丝理绣,以草绿色为基本色,受光处加土绿色。
手:女民兵的手紧握枪背带,刚劲有力。绣时必须用施针按手握枪带的姿态转折丝理,色彩与面部色彩基本相同。
枪:枪托按直丝理用散套针绣,先用赭色线,高光处用赭色线中最淡的一级施针加光。枪机、枪杆用黑灰线直丝理绣,高光处用白色线施针绣。
海水:辽阔的海洋上波涛起伏,近处浪击礁石,激起朵朵浪花,远处碧波万顷,一望无垠。要绣出这样的艺术效果,必须处理好远近虚实的关系。海水用虚实针细线条绣,一般的规律是近处线条略粗,排列较密;色彩宜深;远处线条要细,排列较疏,色彩宜淡。然而一般中亦有特殊的部份,如波浪,在浪尖处应绣得较密,在两浪之间应绣得虚些,色彩要淡些,这样才能表现出波涛起伏的气势。拍击礁石的浪花用白线绣密,显示浪花四溅的质感。
礁石:用四到五丝灰褐色线条按直丝理散套针绣,再按受光、背光部位用土黄、赭石、黑、青灰等色加施针,衬出礁石凹凸的形态。因为要表现出礁石坚硬的质感,所以它在整幅绣品中用线最粗,排针要紧密。
军舰:舰身按横丝理、用散套针绣,色彩灰蓝色。舰面建筑按直丝理绣,因受阳光照射,受光面呈金黄色。线条粗细约二丝。舰上红旗用线为一丝,以散套针绣。军舰系金属结构,绣时要注意齐密,以显示出金属光滑和坚硬的质感。
通过上述刺绣技艺,生动地塑造出新中国妇女的英雄形象,歌颂了东海前哨广大渔民劳武结合的革命精神。正是:军民团结如一人,试看天下谁能敌?